2012年4月23日 星期一

如果命運能選擇 (文:張景威)



新高中視覺藝術文憑試己經蘊釀多年,當中有過很多爭論。
在考試前夕,學生都普遍感到困惑,有時比考通識科更令人迷茫。

參考連結:星島日報:文憑試視藝考生要靠估

昨天派發的文憑試練習卷,坦白說我不懂答,也不清楚它為何要這樣問。
亦同意受訪同學在這樣的情況下只能吹水。
某同學受訪時說:「唯有不斷『吹水』,若與作者原意截然不同就大件事」
另一位同學說:評賞筆試「只能靠估」,猶如「看圖作文」,對自己是否正確解讀創作原意並無把握。
如要強行「吹水」,我想是可以的,但這就是考評局想要的嗎 ? 再跟據「吹水」部份個人創作,這是可行的嗎 ? 
我不代表什麼,也可能是制度下被淘汰的一員。
但願新學子具有能力解答問題之餘,細想一下藝術的走向和考核的關係。
也對以住的情況多一點了解。


新制下最明顯的改變是評核部份增加了SBA (校本評核),佔總數的50%
(
與舊制之間沒有可比性。但相對於以住,教師的壓力大增,此不贅述)其餘的部份即是公開考試。由原來高考卷包括素描(必考),設計,繪畫,中國美術史,西洋美術史,作品集(必考)。改成為兩份卷:


卷1:Visual Presentation of a Theme 視覺形式表達主題
2Design 設計
學生須二擇其一。兩份試卷甲部均要求學生須在四十五分鐘內,就題目提供藝術品或設計圖片撰寫文字評賞,佔全卷20%;其餘三小時十五分,則根據評賞內容指定題目完成創作,佔80%
 
數年前,當我知道視覺藝術考核改革的時候,心情興奮。想著多年來沒有變化的藝術評核,終可有所突破。特別是校本評核比例提升,以及考核較重視評賞兩方面都令人鼓舞。筆者常問,到底藝術教育出了什麼問題,以至「幾乎全港所有人都在學校讀過視覺藝術,但視覺藝術的參與人口(不單止觀眾,還包含更多藝術相關就業,藝術家等)卻少得常被埋怨。」年少時學過最少九年視覺藝術科的人人,為何很多連畫個火柴人的勇氣都失去了,更惶論參觀藝術館。可憐的藝術館長期人流稀少,特別是年輕觀眾(此問題複雜,不單與學校教育相關,此不赘)。在此總結多年觀察結論:「普遍人認為藝術是一項特殊天賦,與自己能否創作有關,而創作所指的是能否把物像具體畫出來;而藝術展是有天賦,高尚或受過教育的人的娛樂。」


筆者一直相信這問題和視覺藝術教育長期以訓練/生產藝術家為目的有關,更準確的是訓練繪畫藝術家。在舊有的考核裡,不難發覺平面藝術是考核的核心,以至觀察大學入學試,考生提交的作品集中也以平面作品(特別是繪畫)為主,即使學校老師有多提倡考生的作品集應像全盒般包羅萬有(每總媒介都有),亦無助掩蓋考生主力學習的是平面藝術。當年筆者也有此經歷,充數多元化作品好比香港的所為多元。考官最多可以用勇氣可加或勇於嘗試來解釋我的行徑,但我總知道這是考試要求,每個考生都會CHOK的功課而已,何勇言哉 ?由考生對視覺藝術能力上的判斷,除了繪畫能力外,基本上從考核中判斷考生能力是相當有限的。

在我讀中學的那些年,讀藝術基本上不用看書,最多只需要看圖。

那是什麼藝術流派的藝術家 ? Who Fucking Care ?! 為何這個時代的藝術家會這樣創作 ?現代藝術是指什麼 ? 我連問的想法也沒有。只知道考試入面最重要的是素描卷和繪畫卷和設計卷(其實也是繪畫卷),作品集?只要夠數,考官一般不會批評得太緊要(這是我從當年的Masking Scheme 找來的考官評語)。

「新高中實施後,理論上學習模式變得靈活了,按理學生舉腳贊成才是,怎麼卻好像更恐懼?問題是,經歷了十多年的填鴨教育,學生早就習慣了被動的接收模式,要找回早已失落的想像力和觀察力,談何容易。」- 課程發展處課程發展主任(視覺藝術)何佩芬


在千百萬樣不滿之下,最重要的還是一個核心問題:

「啓發 vs 評核方法」?若以評核學生為目的而使其發展受負面影響,我們還應否選擇犧牲?
若是這評核方法生產出一大堆填鴨,我們有需要推出另一種填鴨嗎 ?

評核不等於考試 ! 公開評核,也不等於公開考試。
如果填鴨是一個問題,好明顯這不單是學生的問題。而當中教師、教育制度持份者以及媒體、公眾都應該是一個問題。我們常推說藝術教育不當,以至藝術界長期缺乏支持的說法似乎已經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。難為老師,滿腔熱血為教育的前線工作努力,到頭來火氣用盡亦未見成果。對於勇士們,我感到萬分敬佩。對於「吃花生」又要求多多的人(包括自己)感到慚愧。


今日我們看到學生為能否提供一個答案焦慮而無奈,對於考評局的試題憤慨之餘,又可否設想一下自己能否為藝術教育盡多一點努力 ? 不單止有當老師才是為教育努力,在這個界別中還是有許多許多有待改善的位置。

最後讓我們看看來至本地不同藝術崗位的名人如何看藝術,又試試看他們說的和藝術考核的本質之間的關係 ?
收錄於教育局舉辦 -「與名人對談系列 - 透過藝術培育學生的健康成長系列」

謝霆鋒先生創意除了是一份經歷之外,還是一種堅持。」
我的創作是屬於我的,而它會成為歷史,我堅持盡善盡美是為了要向自己、觀眾和我的下一代交待。」
只要熱愛某件事物,就會有創作的靈感。」
我們看事情往往錯過某些角度,其實生活裡有很多東西是被忽略了的,而它們的價值通常在我們失去它們時才浮現。」

陳新滋教授世上只有少數人成為藝術家,但是所有人都是藝術欣賞者。欣賞藝術使我感覺到美、身心舒暢,解難與發明的思潮往往可以得到啟發。

詹瑞文先生我 認為藝術是人的基本需要。我們透過藝術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,然後他人接收了我們傳遞的信息,又產生了某些感覺。人們就是透過一些藝術形式與人溝通。如果 人是需要表達,那麼藝術便很重要。我們每天工作、管理公司都需要表達和接收信息,藝術便讓我們發展與人溝通的能力。藝術所指是「真、善、美」,當我們接觸 藝術,便會發現藝術所涉及是人的情操。它令人以更開闊的思維理解事物;更從美的角度觀看世界,這些都是正面的價值觀。」


幸好他們沒有說一樣的說話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